存貨的種類是《初級會計實務》中資產管理的核心內容,指企業(yè)為銷售或生產耗用而儲備的物資按形態(tài)、用途或存放地點的系統分類。
存貨包括原材料、在產品、產成品、商品、周轉材料等,需滿足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(yè)”且“成本可靠計量”的確認條件。
通俗地說,存貨就像企業(yè)的“物資倉庫”——從待加工的原材料(如汽車廠的鋼材)、半成品(如服裝廠縫制一半的襯衫),到待售的產成品(如手機店的新款智能手機),不同形態(tài)的物資共同支撐企業(yè)經營全流程。
按內容與經濟屬性劃分:七大類存貨
1.原材料:生產的“起點物資”
定義:未加工或僅初步處理的物資,構成產品實體主體。
典型案例:
汽車制造廠:鋼板、發(fā)動機零部件(外購半成品);
化妝品公司:植物精油、乳化劑(原料及主要材料)。
特殊排除:工程用水泥(計入“工程物資”,非存貨)。
2.在產品與半成品:生產的“中間態(tài)”
在產品:正在加工未完工的物資(如印刷廠未烘干的書籍內頁)。
半成品:已階段性完工待后續(xù)加工的中間品(如家具廠已打磨未組裝的桌板)。
3.產成品與商品:經營的“終點物資”
產成品:工業(yè)企業(yè)完工待售品(如新能源汽車廠已下線的電動汽車)。
商品:流通企業(yè)外購直接銷售品(如超市貨架上的進口紅酒)。
4.周轉材料:可重復使用的“輔助物資”
包裝物:盛裝商品的容器(如奶茶店的定制杯、防漏杯蓋)。
低值易耗品:非固定資產的用具(如車間扳手、辦公椅,單價<5000元且使用期<1年)。
5.特殊類別:委托加工與在途物資
委托加工物資:所有權未轉移的外包品(如服裝廠委托印染的布料)。
在途物資:已付款未入庫的貨物(如海運中的進口芯片)。
按經濟用途劃分:三類功能性分類
1.待售存貨:可直接變現的物資
適用場景:
工業(yè)企業(yè)庫存產成品(如電池廠組裝完成的充電寶);
商品流通企業(yè)庫存商品(如電商倉庫囤積的藍牙耳機)。
2.生產中存貨:需加工轉化的物資
核心組成:
原材料(如面包店的面粉、酵母);
在產品(如烘焙中的蛋糕胚);
委托加工材料(如代工廠加工的定制包裝盒)。
3.備耗存貨:支持生產的“消耗品”
典型物資:
燃料(如陶瓷廠燒制窯爐的天然氣);
輔助材料(如手機裝配線的螺絲、絕緣膠)。
按存放地點劃分:四類空間管理維度
1.庫存存貨:已入庫可控物資
范圍:
原材料倉存儲備(如制藥廠的藥材原料);
成品倉待銷商品(如家電賣場庫存的洗衣機)。
2.在途存貨:運輸中的“流動物資”
兩類場景:
運入在途:已付款未收貨(如進口榴蓮在海關清關中);
運出在途:已發(fā)貨未轉移所有權(如采用“起運點交貨”的已發(fā)出未收款貨物)。
3.加工中存貨:內外協作的“過渡態(tài)”
內部加工:車間在制品(如紡織廠染色中的布料);
外部委托:外發(fā)加工品(如珠寶公司委托打磨的玉料)。
4.委托代銷存貨:渠道代管的“待售品”
所有權規(guī)則:
未結算前仍屬委托方(如農企寄售在水果店的草莓);
需保留代銷協議作為權屬證據。